当十多年前王粤飞、陈绍华、张达利、韩家英们先后奔赴深圳的时候,他们带着传统的“工艺美术”的教育背景,首次与现代的“平面设计”概念有了激情的碰撞,从而使得深圳成为中国设计的前沿……
韩家英
1961年出生于天津。1982-1986年就读于西安美术学院工艺系装潢专业。1993年成立深圳市韩家英设计有限公司。1994年,《人以食为天》入选第三届墨西哥国际海报双年展。1996年,在香港“设计96展”中获银奖及优异奖。深圳平面设计协会举办了第二届“平面设计在中国”展。韩家英的作品获得包括评审奖,金奖,银奖,铜奖及优异奖在内的13项奖。2000年,《天涯》杂志封面设计获香港“设计2000展”金奖。2001年,海报作品《天涯》及《互动》被德国汉堡M u seum fu r Kun s t und Gew e rbe Ham bu rg永久收藏。
采访手记
2004年3月11日深圳
在中国做平面设计,难免会遇到一些尴尬。比如,采访完以后,我好奇地翻看摊在地上、韩家英刚刚完成的一份设计的样品,牛皮的纸,上面是毛笔写得很拙朴的汉字,稳重雅气,用途竟然是包装当地的一种白薯。我说:“看起来好有日本设计的风格。”韩家英笑笑,对旁边的人说:“在中国做设计就是这样,稍微像样一点就会被认为是学日本的。”话音中有无奈。这还没完,我们一起下楼吃饭,电梯中一个小伙子看我手里拿着海报,就和我搭讪:“是楼上设计公司的吧?”在得到肯定的答案以后,小伙子来劲了,说:“做设计多简单呀,给钱的想要什么样就给他设计什么样的就行了嘛。”我注意到身边的韩家英用鼻子轻轻哼了一声。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平面设计起步很晚,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到现在,虽然经历了十余年的飞速发展,与欧美、日本等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国民对设计需求的欠缺和国民美育教育的缺失,都没有给韩家英们提供很好成长的土壤。韩家英说:完成客户的要求又能在国际上得奖的作品,恐怕我们这一代是赶不上了。
但是,韩家英不抱怨。虽然他会无奈,他也会苦笑,但是他不抱怨。否则的话,他不可能做那样多的事情。在中国的设计界里,韩家英可以说是发展得最好的设计师之一。他的设计公司成立于1993年,多年来,为遍及全国数十家大型企业及品牌提供了服务,其业务包括企业及品牌形象规划、品牌管理顾问、平面影视广告、空间展示及多媒体等平面设计的各个领域。客户则跨越了电子、汽车、金融、地产、政府机构、日用化工、食品、文化传媒、旅游、服饰等众多行业。但是,韩家英更看重的,是他的设计对人们生活的渗透甚至改变。所以韩家英不在乎不丧失原则下的妥协。他是一个好脾气、性格温和的人,他很容易和人沟通,虽然我知道,在骨子里他是很讲究的人。
很喜欢韩家英为《天涯》杂志设计的封面,向他讨了几张海报带回来。做这个设计的报酬不高,但是却实现了他很多关于设计的思考,也为他赢得了很多国际声誉。他问我,你会把海报带回成都吗?
看来,为《天涯》做的事,他很在意。
1设计立足于市场
?这是一个一言难尽的群体,当十多年前王粤飞、陈绍华、张达利、韩家英们先后奔赴深圳的时候,他们带着传统的“工艺美术”的教育背景,首次与现代的“平面设计”概念有了激情的碰撞,从而使得深圳成为中国设计的前沿。年轻的冲动和创造的激情造就了他们和深圳设计的黄金时代。他们再也不能容忍传统的工艺美术或者装潢概念对他们的概括和束缚,他们要为平面设计正名。于是有了1992年的首届“平面设计在中国”大展。信念和热情造就了深圳平面设计的成就。此后,随着凝聚力的消散,深圳设计部落进入一个学术上相对沉寂,商业上却长足发展的时期。一晃就是六、七年。?
记者(以下简称“记”):大概10年前,在你们的脑子里也还没有什么平面设计的概念吧?那时叫什么装潢?
韩家英(以下简称“韩”):没错,最早是学日本叫装潢,后来文革十几年,都没有招这个专业的学生。中国那时又不是市场经济,不需要这些,就是工艺美术师把这些工作做了,有需要的时候装饰一下就行了,加个花边什么的。改革开放以后对设计的需求多起来,不过前面几年大家也就是瞎搞一通,到了上世纪90年代,真正意义上的平面设计在深圳才开始。
记:最开始的时候可能会充满理想。
韩:是呀,那时候是新鲜事嘛。1992年深圳搞了中国平面设计展,大家把香港的、台湾的设计拿过来,觉得他们的设计很不得了。这个时候中国对平面设计的真正需求也开始了。那次展览,再到后来成立设计师协会,大家慢慢认可深圳是中国平面设计的一个很重要的阵地了。现在多元化了,北京、上海、成都、武汉、杭州都发展得很好,深圳不是惟一的了,但是一些好的设计师应该都在深圳,这里还是很让人关注的。
记:经历了最初的探索、兴奋,到了上世纪90年代,深圳设计学术的氛围越来越少,变得很商业化。
韩:实际上设计一定是建立在一个市场需要的基础上,你的学术才成立,否则的话就是在瞎说了。设计是给大家看的东西。当然你一定要有专业精神才能够保持住你的水准。
2用作品提高大家的审美趣味
?面对韩家英和他的作品时,人们会有一种困惑:他究竟是一个艺术家?还是一个商人?看他的作品,立意新,品位高,充满文化张力和视觉冲击力,他的外表服饰,也像一个前卫新潮的艺术家;但看他与客户打交道,味儿就全变了,谦逊耐心,尤其在谈判时,既讲究谈判策略,又显现出精明的商人头脑。对此,韩家英说,他就是他自己,是一个平面设计师。只不过生活也好,创作也好,他都不想太平庸。?
记:很多人看到你,觉得你既是一个商人,又是一个艺术家。
韩:这个我是觉得是媒体非得把它们往一块拉,或者非得分开。我觉得是好的设计一定是不这样划分的,它一定同时包含了艺术和传达产品信息的功能。如果你商业的东西做得特好,但是没有什么艺术的价值,那你是引导大家往不好的审美趣味上靠,因为你做一个东西,实际上是在对公众做美的潜移默化的熏陶。
记:你很让人羡慕的地方在于,你在两个身份之间游走得很自如。
韩:其实设计师应该扮演的就是这么一个角色。有人没把这两者结合得特别好,就归罪于市场,归罪于客户,说我制作的东西挺好,他土,他不认。你弄的是个好东西,但是你这个好东西没得到认可,你就不成立了嘛,不成立了怎么来判断这整个东西是好东西呢?当然你肯定要引导,不能说你喜欢红的我就给你弄一红的,你是专业人士,你就要告诉他什么是好的。
记:你应该也有过不被认可的困惑吧?
韩:那一定有。一个好东西一定是几方面创造出来的。就像穿衣服,我给你买,而你不喜欢,又不好意思说扔那不穿了。你穿了。出去以后别人说,哎,比原来漂亮了,更符合你的性格你的气质了。这就说明我给你的选择是正确的,慢慢地你可能就愿意穿了。穿着穿着你就琢磨出味儿来了,你的审美趣味就提高了。实际上,做设计就是通过作品不断提高大家的审美趣味。
记:你的公司1993年成立,给人感觉是特别稳步在往前走,甚至一帆风顺,跟你这种不抱怨的心态有关系吧?
韩:我觉得你干活要特别认真,这个是很重要的。还有就是,你不要给自己设定一个什么必须要达到的目标,因为你实现不了的话,可能就郁闷了。
记:我感觉你能和客户进行比较好的沟通。
韩:还可以。怎么讲呢?就是你尽量让他接受你。当然这个前提就是你得找到跟自己趣味相投的人,他如果和你趣味不相投,你还非要弄,人家可能就接受不了,那你就别做这个客户得了。因为他的审美趣味跟你差太远了,你教育他是不可能的。
记:听说你现在只接大的项目和有意义的项目。
韩:尽量去这样追求吧,最后还是要根据市场来把握,不能因为自己的坚持就让大家没活干了。你还挑项目?挑不了(笑)!只能说是相对的。
3凸显汉字之美的经典设计
很多人不认识韩家英,但他们会知道《天涯》这本杂志。这本当代中国的精英文学文化期刊,封面设计7年来一直出自韩家英之手。由于韩家英的加盟,1997年《天涯》改版,以全新的内容和视觉形象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并在当年被评为全国十大精品期刊之一。据主编蒋子丹回忆:“两年前,一位朋友向我们推荐韩先生的时候,他在商界和企业界已经打出了半壁江山,他给怡宝、康佳、新大洲等著名品牌所作的CI设计,使他在设计界脱颖而出。面对这样一位合作者,我的心情比较复杂。一方面我非常喜欢他在设计中所显露的沉着大器的风格,另一方面我也有点担心他在商业设计上的得心应手反而会成为相互间沟通的障碍。”但事实上,跟韩家英第一次见面就在很大程度消除了她的顾虑。韩家英告诉记者,从一开始,他就沿着“文字”的方向给《天涯》设计封面。封面改为牛皮纸印刷,设计以文字为核心元素,探索文字的形式之美,以此象征文化的传承、冲突、变化和发展的无限可能性。?
记:给《天涯》杂志做封面设计就是你说的有意义的事情吧?
韩:我觉得他们真的是抱着理想去做事的,这个很关键。他们不是拿你的东西去赚钱,或者是要去达到什么目的。
记:开始双方都有犹豫,尤其对方觉得你已经很纯熟地做了很多很商业的设计了,对这个设计不知你是否能把握好。
韩:对,这个就要靠你自己做了再说了。结果它反倒变成一个舞台了,你可以在上面发挥很多设计上的思考,你在琢磨的一些事在上面可以施展。发出去之后没想到看的人还很多,只要是这个圈里的,都很认同。就这样一路做下来,7年了。很多的奖项是通过这个东西得的。从商业角度来讲,喜欢这个杂志的读者也喜欢这个设计。这是相对完美的一次结合。
记:这次尝试是不是对你的其他设计也是一个滋养?
韩:那当然。它带来很多机会、成绩,比如全世界的这些展览呀,比赛呀什么的。去年11月份中法文化年,就是用“天涯”这个主题,用《天涯》这么多年的封面海报,做了一个展览。这在设计师里面几乎还没有过。
记:你还在电影《绿茶》里担任美术设计。你这样涉足设计以外的领域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
韩:我觉得现在很多地方都需要设计。要有一个比较开阔的设计概念的话,那你涉足什么领域都没有问题,都是一样的。
记:那在这个过程中一定又有刺激碰撞并获得了更有创造性的结果?
韩:没错。多接触不同艺术领域的人,跟他们一起做事,会让你的思路更开阔,你就不会受局限。否则的话,有可能做来做去就做不出去了。
4本土化与国际化
韩家英自认他的设计受到日本很多影响。他说,上个世纪50年代以前,日本的设计和中国的设计还是在一个水平线上。后来一位日本设计师从一个美军的烟盒上看到了差距,从而引发了设计领域的一场革命,日本的设计从此崛
起。上个世纪60、70年代,随着工业的发展,日本的设计也渗透到全世界,反过来影响西方。而现在中国的多数设计还是“土特产”,转换不成大家共享的东西。我们现在做的就是找到自己的根,再试图让它国际化。“所以我一定要到西方去,参加他们的展览,让他们承认。我们的理想是让中国的设计成为东方文化的代表。”?
记:你近来最满意的作品是什么?
韩:最满意的作品应该说是为《天涯》杂志作的2003系列的设计。比如《天涯2003》系列海报,和以前的作品在大的方面没有不同,在创作上则有比较大的差别,除了创作图形上有一定特别之处,在构图上和以前也有了改变。
记:设计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生活,影响社会?
韩:伟大的设计师在生活的细节里一点一滴地影响社会,而且在当今社会里影响着我们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吃饭。我记得我在英国去过几个餐厅,摆上来的东西就是设计出来的,你就没有见过这样的组合方式,虽然东西也还是南瓜土豆,但是它给你的感觉已经不是南瓜土豆了,你吃了以后会觉得这是一次很新鲜的体验,而不是吃饱了就完了。所以,我们设计师要做的,就是渗透到生活的每个细节里头,影响大家的生活,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中国的美育教育比较差了,更得一代一代的陶冶,一下子上去是不可能的。
记:你是在西安生活了很多年。
韩:对,在那长大的。我是5岁从天津到陕西,在西安美院上大学,教书。
记:西北生活对你的影响大吗?
韩:在大学读书的时候,能看到的都是秦朝、汉朝、唐朝的东西,这些实际上都是中国的精华,应该说我受到了很多熏陶。不过读书的时候还不如现在更重视传统的东西,1982年的时候,我们特别愿意接受的都是西方那些先锋的东西,中国传统的东西都是被老师灌进去的(笑)。
记:现在反而更重视中国传统的东西了?
韩:那当然,就是说你会慢慢感受到什么东西是最好的。
记:听说你在生活上是很讲究的一个人。
韩:我是这样的观点——如果设计师对自己的状态都没有体验的话,他不可能做出好的设计来。
记:通过设计这样的方式来传达你对生活感受,是不是很有乐趣?
韩:还行吧。不过天天在做,一件事情干久了,变成一种重复就不好了。希望尝试一些没有尝试过的东西,那样会比较刺激一点,如果是比较正常的循环,可能就没有激情了。
记:在同业里,我觉得你的心态调整得特别好。
韩:关键是要用行动去做。有的人抱怨半天,给他一个事做的时候,一点专业精神都没有,瞎搞一气。这样就没有什么意思了。
记:请你就你自己的兴趣和专长设计一个2004年的生活方式!
韩:简洁,清爽,干净得就像一张纸。